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
右兗州
東海 琅邪 彭城 廣陵 下邳
右徐州
陳留郡 Chenliu commandery[]
陳留郡武帝置。雒陽東五百三十里。十七城,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,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。
陳留有鳴鴈亭。〔一〕 浚儀本大梁。〔二〕 尉氏〔三〕 雍丘本杞國。〔四〕襄邑有滑亭。〔五〕有承匡城。〔六〕 外黃〔七〕有葵丘聚,齊桓公會此。城中有曲棘里。〔八〕有繁陽城。 小黃〔九〕東昏〔一0〕濟陽〔一一〕平丘有臨濟亭,田儋死此。有匡。〔一二〕有黃池亭。〔一三〕 封丘〔一四〕有桐牢亭,或曰古蟲牢。〔一五〕 酸棗〔一六〕長垣侯國。有匡城。〔一七〕有蒲城〔一八〕。有祭城。〔一九〕 己吾有大棘鄉。〔二0〕有首鄉。〔二一〕 考城故菑,〔二二〕章帝更名。故屬梁。〔二三〕 圉故屬淮陽。有高陽亭。〔二四〕 扶溝故屬淮陽。
- 〔一〕 左傳成十六年衛伐鄭鳴鴈,杜預曰在〔雍丘〕縣西北。陳留志曰:「有桐陵亭,古桐丘。」
- 〔二〕 帝王世記曰:「禹避商均浚儀。」晉地道記:「儀封人,此縣也。」通俗文曰「渠在浚儀,曰莨蕩」也。
- 〔三〕 陳留志曰:「有陵樹鄉,北有澤,澤有天子菀囿,有秦樂廄,漢諸帝以馴養猛獸。」
- 〔四〕 陳留志曰:「城內有神井,能興霧雹。」案:徐齊民北征記曰:「有呂祿臺,高七丈。有酈生祠。」曹植禹廟讚曰:「有禹祠,植移于其城,城本名杞城。」
- 〔五〕 左傳莊三年次于滑,杜預曰在縣西北。
- 〔六〕 地道記曰在縣西。左傳文十一年會晉郤缺于承匡。有桐門亭,有黃門亭。襄元年會鄫,杜預曰縣東南有鄫城。
- 〔七〕 左傳「惠公季年,敗宋師于黃」,杜預曰宋邑,縣東有黃城。
- 〔八〕 左傳昭二十五年「宋公佐卒曲棘」。
- 〔九〕 漢舊儀曰:「高祖母起兵時死縣北,為作陵廟於小黃。」
- 〔一0〕陳留志曰:「故戶牖鄉有陳平祠。」
- 〔一一〕有武父鄉。左傳桓十二年「盟于武父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武父城。縣東南有戎城。縣都鄉有行宮,光武生。
- 〔一二〕匡人之亭,曹公破袁術處。
- 〔一三〕陳留志云:「黃亭在封丘。」左傳哀十三年盟黃池,杜預曰在〔封邱〕縣南。傳曰「吳囚子服景伯以還,及戶牖」,然即黃池在戶牖西。或以為外黃縣東溝,非也。
- 〔一四〕博物記有狄溝,即敗狄于長丘是也。
- 〔一五〕左傳成五年諸侯會蟲牢。陳留志:「有鞠亭,古鞠居。」
- 〔一六〕左傳鄭太叔至于廩延,杜預曰縣北有延津。襄五年會城棣,杜預曰縣西南有棣城。東有地烏巢,曹公破袁紹處。陳留志曰:「城內有韓王故宮闕。」
- 〔一七〕陳留志曰:「孔子(囚)〔圍〕此。」北征記城周三里。左傳僖十五年會牡丘,次于匡,杜預曰匡在縣西南。昭十三年會平丘,杜預曰縣西南有平丘城。
- 〔一八〕左傳成九年會于蒲,杜預曰在縣西南。史記曰孔子自匡過蒲。陳留志云「有子路祠。」
- 〔一九〕杜預曰鄭祭封人仲邑。陳留志曰:「有蘧伯玉墓及祠。」又西南有宛亭。左傳僖二十八年衛人盟宛濮,杜預曰近濮水。
- 〔二0〕左傳宣二年鄭破宋師大棘,杜預曰在襄邑縣南。
- 〔二一〕左傳(桓八)〔僖五〕年齊侯(師)〔會〕于首止,杜預曰在襄邑東南,有首(止城)〔鄉〕。
- 〔二二〕陳留志曰:「古戴國地名。」杜預曰:「戴在外黃東南。」爾雅曰:「木立死曰菑。」呂氏春秋:「草鬱即為菑。」
- 〔二三〕陳留志曰:「有箕子祠。有穀亭。古句瀆之丘。」案本傳有蒲亭。
- 〔二四〕陳留志曰:「有萬人聚,王邑破翟義積尸處。」前書「今高陽」。文穎曰:「高陽,聚邑名,在縣西。」
東郡 Dong commandery[]
東郡秦置。去雒陽八百餘里。十五城,戶十三萬六千八十八,口六十萬三千三百九十三。
濮陽古昆吾國,〔一〕春秋時曰濮。有鹹城,或曰古鹹國。〔二〕有清丘。〔三〕有鉏城。燕本南燕國。有雍鄉。〔四〕有胙城,古胙國。有平陽亭。〔五〕有瓦亭。〔六〕有桃城。〔七〕 白馬有韋鄉。〔八〕 頓丘〔九〕東阿〔一0〕有清亭。〔一一〕 東武陽濕水出。范有秦亭。〔一二〕 臨邑有(沛)〔泲〕廟。 博平 聊城有夷儀聚。〔一三〕有聶(戚)〔城〕。〔一四〕 發干 樂平侯國。故清,章帝更名。 陽平侯國。有莘亭。〔一五〕有岡成城〔一六〕。衛公國。本觀故國,姚姓,光武更名。有河牧城。〔一七〕有竿城。〔一八〕 穀城春秋時小穀。〔一九〕有巂下聚。〔二0〕
- 〔一〕 杜預曰古衛也。帝王世記曰:「顓頊自窮桑徙商丘。」左傳曰「衛,顓頊之墟」,杜預曰帝丘,昆吾氏因之,故曰昆吾之墟,縣城內有顓頊冢。皇覽曰:「冢在城門外廣陽里中。」博物記曰:「桑中在其中。」
- 〔二〕 左傳僖十三年同會于鹹。
- 〔三〕 左傳曰宣十二年盟清丘,杜預曰縣東南。
- 〔四〕 謝沈書曰,赤眉攻雍鄉。
- 〔五〕 左傳哀十六年「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」。
- 〔六〕 左傳曰定八年會于瓦,杜預曰縣東北。
- 〔七〕 史記曰春申君說秦曰「王又舉甲拔桃入邢」是也。
- 〔八〕 杜預曰:「縣東南有韋城。古豕韋氏之國」。
- 〔九〕 (白虎通)〔皇覽〕曰「帝嚳冢在城〔南〕臺陰野〔中〕」是也。
- 〔一0〕左傳桓十年會于桃丘,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城。襄十四年孫林父敗衛侯于阿澤,杜預曰縣西南大澤。魏志有渠丘山。
- 〔一一〕左傳隱四年「遇于清」是也。
- 〔一二〕左傳莊三十一年「築臺于秦」。地道記在縣西北。
- 〔一三〕左傳僖元年「邢遷于夷儀」。
- 〔一四〕左傳曰「聊攝以東」。
- 〔一五〕杜預注傳曰衛作新臺在縣北。衛殺公子伋之地,故曰「待諸莘」。
- 〔一六〕秦封蔡澤為岡成君,未詳。
- 〔一七〕左傳文元年會于戚,鄭救晉中行氏,晉敗鄭鐵,杜預曰戚城南有鐵丘。
- 〔一八〕前書故發干(縣)〔城〕。
- 〔一九〕左傳莊三十二年「城小穀」,杜預曰城中有管仲井。又傳曰埋長狄榮如首於周首之北門,杜預曰縣東北有周首亭。
- 〔二0〕左傳僖二十六年追齊師至酅,杜預曰縣西有地名酅下。皇覽曰:「縣東十五里有項羽冢。」
東平國 Dongping state[]
東平國故梁,景帝分為濟東國,宣帝改。雒陽東九百七十五里。七城,戶七萬九千一十二,口四十四萬八千二百七十。
無鹽本宿國,任姓。〔一〕有章城。〔二〕 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。有闞亭。〔三〕有堂陽亭。〔四〕 富成 章 壽張春秋曰良,漢曰壽良,光武改曰壽張。有堂聚,故聚屬東郡。〔五〕 須昌故屬東郡。〔六〕有致密城,古中都。有陽穀城。〔七〕 寧陽故屬泰山。
- 〔一〕 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奔郈,杜預曰縣東南有郈鄉亭。
- 〔二〕 古國。左傳莊三十年,齊取鄣。
- 〔三〕 左傳桓十一年會于闞,杜預曰在須昌縣東南。有闞城,博物記云即此亭是。
- 〔四〕 故縣,後省。
- 〔五〕 地道記曰:「有蚩尤祠,狗城。」皇覽曰:「蚩尤冢在縣闞〔鄉〕城中,高七丈。」
- 〔六〕 杜預曰:「須句,古國,在西北。」
- 〔七〕 左傳僖三年會陽穀,杜預曰在縣北。
任城國 Rencheng state[]
任城國章帝元和元年,分東平為任城。雒陽東千一百里。三城,戶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,口十九萬四千一百五十六。
任城本任國。有桃聚。〔一〕 亢父〔二〕樊
- 〔一〕 光武破龐萌於桃鄉。
- 〔二〕 左傳襄十三年「取邿」,杜預曰縣有邿亭。哀六年「城邾瑕」,杜預曰縣北有邾瑕城。
泰山郡 Taishan commandery[]
泰山郡高帝置。雒陽東千四百里。十二城,戶八千九百二十九,口四十三萬七千三百一十七。
奉高有明堂,武帝造。〔一〕 博有泰山廟。岱山在西北。有龜山。〔二〕有龍鄉城。〔三〕 梁甫侯國。有菟裘聚。〔四〕 鉅平侯國。有亭禪山。〔五〕有陽關亭。〔六〕 嬴有鐵。 山茌侯國。 萊蕪有原山,潘水出。〔七〕 蓋沂水出。〔八〕 南武陽侯國。有顓臾城。 南城故屬東海。有東陽城。〔九〕 費侯國,〔一0〕故屬東海。有祊亭。〔一一〕有台亭。〔一二〕 牟故國。
- 〔一〕 前書曰在縣西南四里。左傳昭八年「大蒐于紅,至于商、衛」。紅亭在縣西北,杜預曰接宋、衛也。
- 〔二〕 左傳定十年齊歸龜陰之田,杜預曰田在山北。琴操孔子作龜山之操。
- 〔三〕 左傳成二年齊圍龍,杜預曰在縣西南。史記作「隆」。又楚有蜀之役,杜預曰縣西北有蜀亭。
- 〔四〕 左傳隱公「使營菟裘,吾將老焉」,杜預曰縣南有菟裘城。
- 〔五〕 即古所禪亭亭者也。
- 〔六〕 左傳襄十七年「師自陽關」。桓六年會于成,杜預曰縣東南。成城即孟孫之邑。
- 〔七〕 杜預曰汶水出。
- 〔八〕 左傳會于防,杜預曰在縣東南,有防城。
- 〔九〕 呂氏春秋夏孔甲遊田于東陽萯山。左傳哀八年「克東陽」。襄十九年城武城,杜預曰南城縣。哀十四年司馬〔牛〕葬丘輿,杜預曰縣西北有輿城。
- 〔一0〕曹勝封費是酇縣費亭,非此國。
- 〔一一〕左傳隱八年鄭歸祊,杜預曰在縣東南。閔二年莒人歸共仲及密,杜預曰縣有密如亭。
- 〔一二〕左傳襄十二年莒圍台,杜預曰縣南有台亭。
濟北國 Jibei state[]
濟北國和帝永元二年,分泰山置。〔一〕雒陽東千一百五十里。五城,戶四萬五千六百八十九,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七。
- 〔一〕 臣昭案:濟北,前漢之舊國,此是經并泰山復分。
盧〔一〕有平陰城。有防門。〔二〕有光里。有景茲山。〔三〕有敖山。〔四〕有清亭。〔五〕有長城至東海。〔六〕 蛇丘有遂鄉。〔七〕有下讙亭。〔八〕有鑄鄉城。〔九〕 成本國。〔一0〕 茌平本屬東郡。 剛。〔一一〕
- 〔一〕 左傳隱三年齊鄭尋盧之盟,杜預曰今縣故城。有邾山,在縣北。成二年封銳司徒女石窌,杜預曰縣東有地名石窌。
- 〔二〕 左傳襄十八年齊禦晉平陰,塹防門,杜預曰在縣北。又齊登巫山以望晉師,杜預曰在縣東北。
- 〔三〕 杜預曰在縣東南。
- 〔四〕 左傳曰「先君獻、武廢二山」,即敖山、具山。
- 〔五〕 左傳哀十〔一〕年,齊伐魯及清是也。
- 〔六〕 史記蘇代說燕王曰「齊有長城、巨防」。巨防即防門。
- 〔七〕 古遂國,左傳莊十三年齊人滅遂。
- 〔八〕 左傳桓三年送姜氏于讙。
- 〔九〕 周武王未及下車,封堯後於鑄。左傳有棘地,成公三年叔孫僑如所圍。杜預曰汶水北地有棘鄉。東觀書有芳陘山。
- 〔一0〕左傳「衛師入郕」,杜預曰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。
- 〔一一〕左傳哀八年齊取闡,杜預曰在縣北,有闡鄉。
山陽郡 Shanyang commandery[]
山陽郡故梁,景帝分置。雒陽東八百十一里。十城,戶十萬九千八百九十八,口六十萬六千九十一。
昌邑刺史治。有梁丘城。〔一〕有甲父亭。〔二〕 東緡春秋時曰緡。〔三〕 鉅野〔四〕有大野澤。〔五〕 高平侯國。故橐,章帝更名。〔六〕有茅鄉城。〔七〕 湖陸故湖陵,章帝更名。〔八〕 南平陽侯國。有漆亭。〔九〕有閭丘亭。〔一0〕 方與有武唐亭,〔一一〕魯侯觀魚臺。〔一二〕有泥母亭,或曰古甯母。〔一三〕 瑕丘 金鄉〔一四〕防東
- 〔一〕 左傳莊三十二年遇于梁丘,杜預曰梁丘鄉在縣西南。
- 〔二〕 杜預曰甲父,古國名,在縣東南。左傳隱十年「取防」,杜預曰縣西有防城。
- 〔三〕 左傳僖二十三年齊圍緡。
- 〔四〕 左傳桓七年「焚咸丘」,杜預曰縣西有咸亭。
- 〔五〕 春秋西狩獲麟之所。爾雅十藪,魯有大野。杜預曰縣西南有()〔郥〕亭。定十三年齊伐晉之所。
- 〔六〕 前漢志莽改曰高平,章帝復莽此號。左傳隱(九)〔元〕年費伯城郎,杜預曰縣東南有郁郎亭。
- 〔七〕 杜預曰茅鄉在昌邑西南。
- 〔八〕 前漢志在王莽改曰湖陸,章帝復其號。博物記曰苟水出。地道記縣西有費亭城,魏武帝初所封。
- 〔九〕 左傳城漆。
- 〔一0〕左傳襄二十一年「邾庶其以漆、閭丘來奔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漆鄉,西北有顯閭亭。哀七年囚邾子負瑕,杜預曰縣西北有瑕丘城。
- 〔一一〕左傳桓二年盟于唐,杜預曰在西南。
- 〔一二〕春秋經隱五年矢魚于棠。
- 〔一三〕左傳僖七年盟甯母,杜預曰在縣東。三十一年臧文仲宿重館,杜預曰縣西北有重鄉城。
- 〔一四〕晉地道記曰:「縣多山,所治名金山。山北有鑿石為冢,深十餘丈,隧長三十丈,傍卻入為堂三方,云得白兔不葬,更葬南山,鑿而得金,故曰金山。故冢今在。或云漢昌邑所作,或云秦時。」
濟陰郡 Jiyin commandery[]
濟陰郡故梁,景帝分置。雒陽東八百里。十一城,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,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。
定陶本曹國,〔一〕古陶,堯所居。〔二〕有三鬷亭。〔三〕 冤句有煮棗城。〔四〕 成陽有堯冢、靈臺,有雷澤。〔五〕 乘氏侯國。〔六〕有泗水。有鹿城鄉。 句陽有垂亭。〔七〕 鄄城 離狐故屬東郡。 廩丘故屬東郡。有高魚城。有運城。〔八〕 單父侯國,故屬山陽。 成武故屬山陽。〔九〕有郜城。〔一0〕 己氏故屬梁。〔一一〕
- 〔一〕 郭璞曰:「城中有陶丘。」皇覽曰:「伯樂冢縣東南一里所,高四五丈。」
- 〔二〕 帝王世記曰:「舜陶河濱,縣西南陶丘亭是。」
- 〔三〕 湯伐三鬷,孔安國曰今定陶。
- 〔四〕 史記蘇秦說魏襄王曰:「大王之地,東有淮、潁、煮棗。」
- 〔五〕 禹貢曰:「雷夏既澤。」帝王世記曰:「舜耕歷山,漁雷澤,濟陰有歷山。」
- 〔六〕 博物記曰古乘丘。
- 〔七〕 左傳隱八年遇于垂。史記忌說魏安僖王曰:「文臺墮,垂都焚。」徐廣曰:「縣有垂亭。」
- 〔八〕 左傳襄二十六年「齊烏餘以廩丘奔晉」,杜預曰今縣故城是。又「襲衛羊角取之」,杜預曰今縣所治城。又襲我高魚,杜預曰在縣東北。
- 〔九〕 左傳隱七年「戎執凡伯於楚丘」,杜預曰在縣西南。
- 〔一0〕左傳隱十年「取郜」,杜預曰縣東南有郜城。地道記有秺城。
- 〔一一〕皇覽曰有平和鄉,鄉有伊尹冢。
兗州 Yan Province[]
右兗州刺史部,郡、國八,縣、邑、公、侯國八十。
東海郡 Donghai commandery[]
東海郡高帝置。雒陽東千五百里。十三城,戶十四萬八千七百八十四,口七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六。
郯本國,刺史治。〔一〕 蘭陵有次室亭。〔二〕 戚 朐〔三〕有鐵。有伊盧鄉。〔四〕 襄賁 昌慮有藍鄉。〔五〕 承 陰平 利城 合(城)〔鄉〕〔六〕祝其有羽山。〔七〕春秋時曰祝其,夾谷地。〔八〕 厚丘〔九〕贛榆本屬琅邪,建初五年復。〔一0〕
- 〔一〕 博物記曰:「有勇(王)〔士〕亭,即勇士(萬)〔菑〕丘欣。」
- 〔二〕 地道記曰:「故魯次室邑。」列女傳有漆室之女,或作「次室」。
- 〔三〕 山海經曰:「都州在海中,一曰郁州。」郭璞曰:「在縣界。世俗傳此山在蒼梧徙來,上皆有南方樹木。」博物記:「縣東北海邊植石,秦所立之東門。」
- 〔四〕 史記曰,鍾離昧(冢)〔家〕在伊盧。
- 〔五〕 左傳昭三十一年邾黑肱以濫來奔,杜預曰縣所治,城東北有郳城。郳,小邾國也。
- 〔六〕 漷水自此南至湖陸。
- 〔七〕 殛鯀之山。杜預曰在縣西南。博物記曰:「東北獨居山,西南有淵水,即羽泉也,俗謂此山為懲父山。」
- 〔八〕 左傳定十年會齊侯夾谷,孔子相。
- 〔九〕 左傳成九年「城中城」,杜預曰在縣西南,有中鄉城。
- 〔一0〕左傳「齊伐莒,莒子奔紀鄣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紀城。地道記曰:「海中去岸百五十步,有秦始皇碑,長一丈八尺,廣五尺,厚八尺三寸;一行十二字。潮水至加其上三丈,去則三尺見也。」
琅邪國 Langye state[]
琅邪國秦置。建武中省城陽國,以其縣屬。〔一〕雒陽東一千五百里。十三城,戶二萬八百四,口五十七萬九百六十七。
- 〔一〕 案本紀,永壽元年置,都尉治。
開陽〔一〕故屬東海,建初五年屬。 東武 琅邪〔二〕東莞有鄆亭。〔三〕有邳鄉。有公來山,或曰古浮來。〔四〕 西海〔五〕 諸〔六〕 莒本國,故屬城陽。〔七〕有鐵。有崢嶸谷。 東安故屬城陽。 陽都故屬城陽。有牟臺。〔八〕 臨沂故屬東海。有叢亭。〔九〕 即丘侯國,故屬東海,春秋曰祝丘。 繒侯國,故屬東海。有概亭。〔一0〕 姑幕〔一一〕
- 〔一〕 杜預曰古鄅。左傳哀三年城啟陽,杜預曰開陽。
- 〔二〕 山海經云有琅邪臺,在勃海閒,琅邪之東。郭璞曰:「琅邪臨海邊,有山嶕嶢特起,狀如高臺。此即琅邪臺。」齊景公曰:「吾循海而南,放乎琅邪。」越絕曰:「句踐徙琅邪,起觀臺,臺周七里,以望東海。」史記曰秦始皇徙黔首三萬戶琅邪臺下。傳有勞山。
- 〔三〕 左傳曰「公處鄆」。
- 〔四〕 左傳隱八年盟浮來,杜預曰邳來山之閒,號曰邳來。莊九年鮑叔受管仲,及堂阜而脫之。杜預曰:「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,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於此,因以為名。」即古堂阜也,東莞後為(名)〔郡〕。
- 〔五〕 東觀書曰有勝山。博物記:「太公呂望所出,今有東呂鄉。又釣於棘津,其浦今存。」
- 〔六〕 左傳莊二十九年「城諸」,杜預曰諸縣在城陽郡。又隱四年「莒人伐杞,取牟婁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婁鄉。
- 〔七〕 左傳成八年申公巫臣會渠丘公,杜預曰縣有蘧丘里。
- 〔八〕 左傳宣元年會于平州,杜預曰在縣西。
- 〔九〕 左傳隱六年盟于艾,杜預曰縣東南有艾山。七年「城中丘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中丘亭。博物記曰:「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,民謂之食人社,即次睢之社。」
- 〔一0〕左傳莊九年盟于蔇,杜預曰在縣北。
- 〔一一〕左傳昭五年「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」,杜預曰縣東北有茲亭。博物記曰淮水入。城東南五里有公冶長墓。
彭城國 Pengcheng state[]
彭城國高祖置為楚,章帝改。雒陽東千二百二十里。八城,戶八萬六千一百七十,口四十九萬三千二十七。
彭城〔一〕有鐵。 武原 傅陽有柤水。〔二〕 呂 留〔三〕 梧 菑丘廣戚故屬沛(國)。
- 〔一〕 古大彭邑。北征記城西二十里有山,山有楚元王墓。伏滔北征記曰:「城北六里有山,臨泗,有宋桓魋石槨,皆青石,隱起龜龍鱗鳳之象。」
- 〔二〕 左傳襄十年滅偪陽,杜預曰即此縣也。
- 〔三〕 西征記曰城中有張良廟。
廣陵郡 Guangling commandery[]
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,武帝更名。建武中省泗水國,以其縣屬。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。十一城,戶八萬三千九百七,口四十一萬百九十。
廣陵〔一〕有東陵亭。〔二〕 江都有江水祠。 高郵 平安 淩故屬泗水。東陽故屬臨淮。有長洲澤,吳王濞太倉在此。〔三〕 射陽故屬臨淮。〔四〕 鹽瀆故屬臨淮。 輿侯國,故屬臨淮。 堂邑故屬臨淮。有鐵。春秋時曰堂。 海西故屬東海。
- 〔一〕 吳王濞所都,城周十四里半。
- 〔二〕 博物記曰:「女子杜姜,左道通神,縣以為妖,閉獄桎梏,卒變形莫知所極。以狀上,因以其處為廟祠,號曰東陵聖母。」
- 〔三〕 縣多麋。博物記曰:「千千為群,掘食草根,其處成泥,名曰麋畯。民人隨此畯種稻,不耕而穫,其收百倍。」又扶海洲上有草名,其實食之如大麥,從七月稔熟,民斂穫至冬乃訖,名曰自然穀,或曰禹餘糧。
- 〔四〕 有梁湖。地道記曰有博支湖。
下邳國 Xiapi state[]
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,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。雒陽東千四百里。十七城,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,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。
下邳本屬東海。〔一〕葛嶧山,本嶧陽山。〔二〕有鐵。 徐本國。有樓亭,或曰古蔞林。〔三〕 僮侯國。 睢陵 下相 淮陰〔四〕 淮浦 盱台 高山潘旌 淮陵 取慮有蒲姑陂。〔五〕 東成 曲陽侯國,故屬東海。 司吾侯國,故屬東海。 良成故屬東海。春秋時曰良。〔六〕 夏丘故屬沛。
- 〔一〕 戴延之西征記曰:「有沂水,自城西西南注泗,別下迴城南,亦注泗。舊有橋處,張良與黃石公會此橋。」
- 〔二〕 山出名桐,伏滔北征記曰今槃根往往而存。
- 〔三〕 杜預曰在僮縣東南。伏滔北征記曰:「縣北有大冢,徐君墓,延陵解劍之處。」
- 〔四〕 下鄉有南昌亭,韓信寄食處。
- 〔五〕 左傳昭十六年齊師至蒲隧,杜預曰縣東有蒲姑陂。
- 〔六〕 左傳昭十三年晉會吳於良。
徐州 Xu Province[]
右徐州刺史部,郡、國五,縣、邑、侯國六十二。〔一〕
- 〔一〕 魏氏春秋曰:「初平三年,分琅邪、東海為城陽、(新)〔利〕城、昌慮郡。建安十一年,省昌慮并東海。」
|